「数」观 | 数字经济每周摘要(第47期)
前言
在“新基建”的推动下,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实体经济借助数字化技术得以转型突破,万物“数字化”浪潮奔腾而来。蓬勃增长的数“智”经济,正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抹亮色。
【行业资讯】
✦ 《2021网信自主创新调研报告》发布 加强网信创新力度 支撑数字经济发展
今年是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召开六周年。为展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创新成果,从产业一线的视角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路径,网信自主创新调研报告编委会组织150多家单位历时七个多月研究编写了《2021网信自主创新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近年来,网络安全有关话题备受关注。“当前,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产业生态在重构过程中不断融合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的态势,但是还有很多短板需要尽快补齐,以随时应对潜在的风险危机。”在4月19日举办的报告发布仪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表示,“我们要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坚定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思想,在网信领域做好顶层设计。”
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安全专委会荣誉主任严明表示,过去一年,我国在信息化和网络安全方面,推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法律法规,将网信工作进一步推向法制化和完善保护规则的道路。“在各方面因素的推动和激励下,我们的网信自主创新再一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随着有关工作的扎实推进,供应链被卡脖子的问题虽有所缓解,但仍不容乐观。在报告发布仪式上,公安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评估中心专家委员会研究员任卫红表示,ICT(信息与通信技术)供应链安全是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的重要内容,网信自主创新有助于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标准落地实施。
在产业生态方面,跨界融合已成为热点。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高级专家李智虎认为,密码作为网络安全的核心技术,在电力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中发挥了重要保障作用。国家电网依托中国电科院建立的商用密码管理中心,积极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基础设施与密码技术的融合创新,将商用密码全面应用到了电力生产、客户服务和企业管理等环节,有效降低了安全风险。
从报告采集的数据看,近三年来我国网信技术和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自主创新的网信产品在一定范围内获得了应用,客观上促进了产品性能和易用性的提升,部分产品实现了“好用”的目标,但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
对于当下信息产业正在经历的变局,龙芯中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伟武表示:“我们用过去20年的时间,基本完成了技术补课。未来随着性价比提高以及软件生态的完善,我相信自主的网信产品可以在开放的商业市场取得更大的成绩。”武汉达梦数据库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冯源也认为,网信厂商要持续对产品进行打磨,不断支撑用户的业务需求,为构建良性的产业生态打下良好基础。
“此次调研报告秉承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继续在‘实’字上下功夫,从23个方面对创新成果进行了汇集陈述,同时也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做了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报告主编田霞说。
据悉,报告发布后,网信自主创新调研报告编委会将组织龙芯中科、中电科申泰等软硬件企业和航天706所、中船信息等重点行业网络运营单位以及云涌科技、精壹致远等网络安全领域的企业,开展为期一周的线上交流研讨活动。(来源:经济参考报)
【企业动态】
翼辉:SylixOS 嵌入式操作系统与达梦新云数据库完成兼容认证
近日,北京翼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简称“翼辉信息”)与达梦数据技术(江苏)有限公司(简称“达梦技术”)联合宣布,达梦新云数据库软件(For Redis)在 SylixOS 嵌入式操作系统 V1.12.9(LTS版)上适配成功,功能、性能稳定可靠,且整体运行良好。
51WORLD:牵头编制数字孪生团体标准,加速行业标准体系完善
51WORLD牵头并主导编制的团体标准《数字孪生城市软件人机交互技术总体要求》正式发布,该标准是以数字孪生为主题发布的标准文件,弥补了数字孪生标准体系的空白。
深势科技:获科技部首届“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优胜奖
由科技部主办、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承办的首届“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自2021年7月9日正式启动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参与。本届大赛旨在进一步贯彻落实“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相关部署,探索建立颠覆性技术发现和遴选的新机制。深势科技通过初赛、领域赛以及总决赛的层层闯关,最终凭借“量子物理和AI驱动的微尺度工业设计”项目,得到专家评委们的一致认可,从数千家企业中脱颖而出,荣获本届大赛的优胜奖。
推想医疗:携手北大人民医院,共研提升手术规划效率的三维重建算法
近日,推想医疗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合作产出《A fully automated noncontrast CT 3-D reconstruction algorithm enabled accurate anatomical demonstration for lung segmentectomy》论文,被知名期刊Thoracic Cancer收录。这篇论文提出了可用于肺段切除手术规划的全自动胸部CT三维重建辅助工具,初步评价了其性能表现,并对其临床价值进行了展望。这一辅助工具以人工智能算法为核心,可应用于平扫CT;模型重建效率极高,准确率优异,可在数分钟内完成媲美耗时约1小时的人工或半自动方法,具备成为临床常规方法的条件,有望助力外科医生在短时间内实现对解剖结构的高精度识别。
易捷行云:《2021网信自主创新调研报告》发布 易捷行云EasyStack作为组长单位参与编写
2022年4月19日,由网信自主创新调研报告编委会主办,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通州园)承办的“第五届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自主安全创新论坛-暨纪念习近平总书记‘419’讲话发表六周年活动”在北京开幕。会上,正式发布了《2021网信自主创新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其中,易捷行云EasyStack作为云计算平台章节的组长单位参与报告编写。
报告通过对23个领域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展示了当前网信产业的创新成绩和存在的部分问题:一是专项技术不断取得突破,但核心技术仍然没有完全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二是产品性能快速提升,已经有部分产品实现了“好用”的目标,但多数自主产品的性价比尚低于国外产品;三是产业生态日趋完善,但是和实际需要相比还远远不够;四是跨界融合成为产业发展的热点,但达到“1+1>2”的效果距离还很大;五是多个领域开始关注安全与业务的紧耦合问题,但缺少现实可行的具体工作路径;六是越是产业链下游,面临的适配压力越大,如何解决需要加大推动力度;七是人才短缺仍然是各领域普遍面临的问题。
创联科技:完成数千万A+轮融资, 打造工业互联网领域B2B技术服务平台
北京宏途创联科技有限公司完成梅花创投投资的数千万A+轮融资。据悉,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扩大平台运营规模和产品研发。
长扬科技:参编《2021网信自主创新调研报告》,获评“网信自主创新尖峰企业”
近日,网信自主创新调研报告编委会在“第五届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自主安全创新论坛-暨纪念习近平总书记‘419’讲话发表六周年活动”上正式发布了《2021网信自主创新调研报告》。长扬科技参与了此次调研报告的编写工作,并凭借在工业互联网安全和工控网络安全领域突出的自主创新能力,获评“网信自主创新尖峰企业”。
万里数据库:与溢信科技完成兼容认证 夯实数字经济安全底座
近期,万里数据库携手溢信科技开展产品兼容互认证,公司旗下的安全数据库软件GreatDB与溢信科技的IP-guard终端安全管理软件V4.5、IP-guard电子文档安全管理软件V4两款产品完成功能、性能、兼容性等方面测试,最终结果表示,双方产品完美兼容,整体运行稳定高效。
信城通:牵头国家标准研制,《信息技术服务 服务生存周期过程》标准编写工作会议顺利召开
2022年4月18日至19日,“信息技术服务 服务生存周期过程标准工作组”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了《信息技术服务 服务生存周期过程》国家标准封闭编写工作会议。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对草案内容进行了充分讨论,确定了标准的架构内容,以及后续工作任务安排。
中科天玑:中科天玑图计算系统获北京市新技术新产品(服务)认定
经专家评审、新技术新产品(服务)认定小组审核、公示等环节,中科天玑图计算系统成功获得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联合发布的第十五批北京市新技术新产品(服务)认定。
中科天玑图计算系统是一款企业级高效的图数据分析工具,核心是自主研发的适合迭代的高性能图数据分析引擎,本产品具备极高的图数据分析功能,核心图分析算法执行效率比开源系统提升1-3个数量级,内置丰富的图查询、图挖掘算子库,帮助用户快速构建和高效分析关联关系数据。
大咖说
国家智能交通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王笑京:协作式智能交通将成未来方向
近日,交通运输部、科技部印发了《交通领域科技创新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要加快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融合创新应用,大力推动深度融合的智慧交通建设。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大动脉”,交通行业正在悄然发生一场巨大的数字化变革。
国家智能交通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王笑京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所有的技术都是工具。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不能‘为了用而用’,而是要用得恰到好处,最终目标是要解决事关国计民生的交通运输问题。”
数字技术推动交通行业走向数字化
从只能在路边苦等路过的出租车到只需在手机上发布行程就有司机来接,从春运高峰“一票难求”到线上、线下购票渠道全面打通,从一遇事故道路全堵到现在可视化处理、快速疏通道路……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仿佛打通了城市交通的“任督二脉”,给人们的日常出行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交通行业要走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数据的采集、处理及综合运用是关键。王笑京表示:“新技术带给交通行业最大的改变是改变了数据获取、处理的方式,从而驱动了出行服务方式,以及交通运营模式、决策模式、治理模式的转变。”
以前主要是靠大量的采样、统计工作来获取交通数据,制作交通模型,从而评估交通状态。那个时代,数字技术的使用成本很高,成熟度却比较低。而现在,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它的成熟度逐渐提升,新的技术和方法不断涌现、成本也在迅速降低。
“比如5G的出现,让数据的传输难度降低、速度加快;卫星通信的发展,让我们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都可以获取和传输数据。数字技术的发展让我们得以用更便捷、更精准的方式获取实时数据,甚至是全量数据,这让分析交通、组织交通以及交通决策的效率、准确性大大提升,提供的服务更贴近老百姓需求。”王笑京谈道。
数字技术带来的另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它推动交通运营模式从被动式转化为主动式。“以前是交通服务者提供什么样的服务,老百姓就只能使用什么样的服务;而如今在数字技术的助力下,无论是交通工具、交通设施,还是交通服务都出现了更多的选项,老百姓可以自由选择,甚至还能通过自身需求的反馈去影响交通服务者提供服务的模式。”王笑京表示,“但反过来,服务平台管理者也可以通过数字技术来影响服务使用者的选择。”
例如,新兴的网约出租车服务是出行领域的一场产业革命,带来了出行业态与服务方式的重大变化。它的出现得益于数字技术的普及。网约车平台需要将司机、乘客、线路等相关交通数据采集汇聚在一起,通过数字技术进行智能化分析,以实现人、车、路资源的最优匹配。从用户角度出发,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出行效率,且优化了出行体验。而从平台角度出发,它可以通过价格、时段、路线等各个维度去影响用户选择,把交通运营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解决交通供需矛盾不能光靠数字技术
数字技术在城市智能交通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需要注意的是,数字技术并不是万能的。王笑京指出:“首先,它无法解决人和物在物理空间上的移动问题;其次,交通工具在动力、速度、安全性、舒适性等方面的限制,使得数字技术在提升交通运行效率方面的能力也是有边界的。交通运输问题的本质是供需矛盾,这并不是只用数字技术就能解决的。”
当前,我国交通设施供给与交通需求间的总量不平衡现象虽然大大缓解,但是城市出行高峰时段的交通拥堵经常出现,节假日高速公路的交通拥堵也时有发生,这些都是局部交通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数字技术无法解决车辆数量与物理大小、道路的物理尺寸、单位时间内的道路容量等问题,因此无法解决交叉路口通行需求超过路口供给能力造成的拥堵。数字技术能做到的是通过推动在线办公的普及减少出行量、实时反馈路况信息引导错峰出行、根据路口各个方向交通流情况调控红绿灯保障各个方向公平等。
“由此可见,大城市解决交通供需矛盾的出路依然是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数字技术能够发挥的作用是有条件和边界的,如果智能网联技术主要服务于小汽车也不是最优解。”王笑京表示。
作为车联网与智能车的有机联合,智能网联汽车通过搭载软硬件智能交通设备,并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实现车与人、路、后台之间的数据交换与共享,至今已发展多年。王笑京向记者说道:“我在1997年就在美国乘坐过自动驾驶汽车,2015年在法国也搭乘过往返两个会场之间的自动驾驶小巴。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新一轮自动驾驶的开发起步晚了五六年。近两年,随着5G网络保障、算力提升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整个行业的发展才开始提速。”
目前,市场上通用的自动驾驶分类方式采用的是国际汽车工程师学会(SAE)于2014年制定的J3016自动驾驶分级标准。SAE对自动化的描述分为6个等级,即L0级至L5级,需要注意的是,SAE在2021年已经更新的J3016中的表述和级别划分,明确L2级以下是驾驶员支持系统(即辅助驾驶),L3级至L5级是自动驾驶,但是对L3级在必要时要由驾驶员来驾驶也做出了规定。其实L2级以下的辅助驾驶技术开发已经有20年以上,在许多商品车上已经应用,但是总体来说距离下一阶段实现真正的自动驾驶商用仍有很大差距。
王笑京坦言:“自动驾驶下一步的发展依然面临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如何平衡安全成本和产业发展利益,这不是一个部门或者一家企业就能解决的,而是一个社会问题。还有,单车智能靠的是传感器和芯片,这是我们绕不开的短板。此外,车路协同也尚未找到明确的应用场景。”
协作式智能交通是未来发展方向之一
实际上发展至今天,现代交通已经实现了“看得见”“调得动”等目标,走到了需要解决那些不太容易解决的基础矛盾的重要阶段。未来,协作式智能交通,或者说合作式智能交通,发达国家称为Cooperative ITS,将成为未来进化的方向,其重要的特点是通过新一代通信将各种交通要素和终端连接,在共同的目标下协作解决交通的各种问题并实现集成服务。
全球智能交通相关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智能交通(ITS)这个名词的出现也有30年了,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或地区在智能交通体系框架的指引下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美国以技术见长,企业、大学和国家实验室等是开发的先行者,目前美国运输部等相关部门将重点放在评估各种前沿技术在交通中的适用性、制定鼓励政策、引导示范和推动实施等方面。欧盟制定了《可持续及智能交通战略》,以数字技术作为引导,把减碳、减排作为考核目标,把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与能源转换效率结合在一起。日本在其国家创新战略计划(SIP)和社会5.0计划(Society 5.0)中都有对智能交通,包括自动驾驶的安排,但其重点是在社会目标下的各领域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具体来说智能交通是在人的多样性、共同创造价值和可持续发展3个目标下安排技术开发和产业发展,强调应用智能化技术减轻交通对大自然的冲击,实现安全和舒适的交通,以及提高交通系统的弹性。
我国也将智能绿色列入了相关政策。从2019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到2020年交通运输部印发的《关于推动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再到现如今的《“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和《交通领域科技创新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5年)》,国家智能交通顶层设计正在逐步完善。
如何将新技术与交通需求、交通应用真正结合起来?王笑京认为:“不能盲目看到什么新技术就用进来,所有技术要应用到交通领域,就必须先以交通指标来检验它是否有用。”在他看来,现在的交通指标不再只是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出行量、出行人次等硬指标,还应该包括人的主观感受(舒适性、便捷性)、交通可获得性、社会影响(减碳)等软指标。这些软指标的实现就需要通过数字技术来协助分析决策。
“要集中力量办大事,智能交通的建设无法一步到位,必须抓重点,优先解决关键问题。目前国家相关的纲领性文件已经出台,后续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更多细则,有重点、有目标、有抓手地去推进新一代智能交通体系的建设。”王笑京说。(来源:中国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