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5座新城打造经济发展新增长极 GDP增速超全市一倍以上
如何更好地承接中心城区功能?如何打造首都发展“新增长极”?土地、住房、人口、投融资等方面实施什么政策?……日前,《关于促进平原新城高质量发展提升平原新城综合承载能力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正式印发,三大领域、十八方面具体措施,给出北京平原新城未来的发展答案。
GDP增速超全市一倍以上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实施方案》适用于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的新城及地区,期限为2021年-2025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曾明确提出,要构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着力改变单中心集聚的发展模式。其中,“多点”正是本市位于平原地区的5个新城,包括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的新城及地区,土地面积约1016平方公里。
“平原新城是首都面向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门户和承接中心城区适宜功能、服务保障首都功能的重点地区,将建设成为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实施方案》将成为北京市贯彻落实新版城市总体规划、提高平原新城综合承载能力的重要保障。
数据显示,平原新城各区目前的常住人口约690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31.5%,截至2021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加30.0%,超过全市同比增速一倍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加28.3%,超过全市同比增速两倍以上。根据《实施方案》,未来平原新城将着力发展成为首都功能新载体、经济发展新增长极、创新发展的新典范。
平原新城将严守“双控”“三线”,坚守人口、资源、环境底线要求,促进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协调。根据需要组织编制规划综合实施方案,推行同一主体跨实施单元、跨街区、跨区域组织实施,着力完善街区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提高规划实现率。“将坚持战略留白,战略留白空间不纳入近期建设规划,为未来发展留有余地。”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新城”发展各有侧重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作为承接中心城区适宜功能、服务保障首都功能的重点地区,五座“新城”将根据本市十四五规划中的产业功能定位,布局优势主导产业,聚焦高精尖项目落地。
亦庄新城,将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四大产业,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和科技服务中心、首都东南部区域创新发展协同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及制造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宜居宜业绿色城区。
顺义新城,将聚焦发展新能源智能汽车、第三代半导体、航空航天等创新型产业集群,依托世界级航空枢纽建设,发展临空经济、产业金融、商务会展、文创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打造港城融合的国际航空中心核心区、创新引领的区域经济提升发展先行区、城乡协调的首都和谐宜居示范区。
昌平新城,将聚焦发展先进能源、医药健康、先进智造等优势主导产业,着力完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商务商业等配套,打造首都西北部重点生态保育及区域生态治理协作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重要组成部分和国际一流的科教新区、特色历史文化旅游和生态休闲区、城乡综合治理和协调发展的先行示范区。
大兴新城,则将立足生物医药基地和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做优做专医药健康产业,做大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产业,打造面向京津冀的协同发展示范区、科技创新引领区、首都国际交往新门户、城乡发展深化改革先行区。
房山新城,聚焦良乡高教园区产学研用融合发展,加强高端制造业基地、新材料产业基地、生态谷建设,打造首都西南部重点生态保育及区域生态治理协作区、京津冀区域京保石发展轴上的重要节点、科技金融创新转型发展示范区、历史文化和地质遗迹相融合的国际旅游休闲区。
探索“混合用地”模式降成本
“总体原则是,充分把握减量集约与提质增效的有序平衡,完善‘准入’与‘退出’的双向管理机制,提高产业用地利用效率,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园区布局,加速园区主导产业集聚发展。”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平原新城将探索“混合用地”模式,增强发展活力,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并严控产业用地成本,针对不同产业类型,制定差别化的土地供应政策和定价机制,以缓解市场主体当期资金压力,实现节地水平和产出效益“双提升”。
与此同时,还将建立更加紧密的协同发展机制,加强平原新城与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生态涵养区协同发展。根据《实施方案》,本市将研究建立海淀区与昌平区,城市副中心、朝阳区与大兴区、房山区、顺义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创新科技园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多元化合作机制;进一步完善中关村“一区十六园”合作共建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针对平原新城涉及的房山园、顺义园、昌平园、大兴-亦庄园,加强高精尖产业合作及业务对接。 文/本报记者 林艳
重点
中心城区公共服务向平原新城转移
相关就业人口就近居住
如何提高平原新城承载能力?如何实现高质量的发展、成为首都经济新的增长极?纵观《实施方案》,将在公共服务、交通承载、产业发展三大领域上狠下功夫,夯实平原新城新发展基础。
首先,加快补齐公共服务短板,是实现发展基础中的基础。据悉,本市将研究制定平原新城公共服务资源补短板项目清单,有序引导中心城区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向平原新城精准转移。市发改委介绍,下一步将重点弥补基础教育学位、医疗床位缺口,研究教育、卫生领域编制保障,实现“造血”,包括:加快推进北京工商大学、首都医科大学等新校区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城南院区、北京友谊医院顺义院区、北京儿童医院新院区、北京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二期扩建等三甲医院建设。
“平原新城将塑造独具特色的城市形象,制定建筑空间、街道空间、绿色空间、地下空间、景观视廊、第五立面等专项设计导则,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设计规范和标准”,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与此同时,根据《实施方案》,平原新城还将打造大尺度生态蓝绿空间,着力实现每个平原新城至少建设1处成规模的城市森林公园。目前,正在推进建设狼垡城市森林公园、温榆河湿地公园(一期)等一系列城市森林公园,下一步,还将进一步推进奥北森林公园等公园建设。
其次,强化交通承载能力,未来平原新城将集约打造活力“站城融合”。一方面,加快完善中心城区与平原新城既有交通通道,打通京良路西段、马家堡西路南延等一批断点,按规划实施北清路、安立路、京密路等快速化提级改造,提升路网可靠性和通行效率;加快推进市郊铁路城市副中心线西段、东北环线整体提升工程,逐步推动实现市郊铁路公交化运营。另一方面,将完善内部交通出行体系,因地制宜实施路口秩序化改造。据悉,目前已在大兴新城范围内完成133处交叉路口秩序化改造。同时,还将更科学地规划建设管理城市停车设施。
据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平原新城在坚持用地规模、建筑指标“双控”的基础上,将试点以市域(郊)铁路黄土店站、牛栏山站等轨道交通站点为核心,划定重点规划实施单元,“将围绕本市第一批轨道‘微中心’名录,推动平原新城轨道交通‘微中心’建设,实现商业、商务、公共服务等公共功能用地面积占比达到30%,形成疏密有致的城市空间格局,打造‘站城融合’的活力新城。”
最后,扎实推动产业发展、实现职住平衡,成为发展的一大关键。根据《实施方案》,将进一步推动实现职住平衡,加强平原新城与临近产业园区、开发区的职住统筹协调,引导相关就业人口在平原新城就近居住。未来,本市将多渠道筹集房源,加大平原新城、产业园区及开发区周边等租赁房源有效供给,有针对性地配套建设一批集体土地租赁住房。
此外,也鼓励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建设租赁住房,解决单位职工和引进人才住房需求。对于纳入全市政策性住房建设计划的集体土地租赁住房项目,租赁用户使用水电气热执行居民价格。据悉,目前新城范围内已累计实现开工集租房1.9余万套。